论文关键词:外语人才 人文外交 新亮点
论文摘 要:外语人才是中国外交“大众化”和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的重要支撑,也是扩大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从事外语外事工作的人才,成为摆在外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
2008年10月,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中央党校就“奥运后的国际形势与外交工作”做了专题报告,指出今后我国“要大力开展人文外交,加深人与人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友好情谊。”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提出“人文外交”概念。“人文外交”是一种凸显人的价值,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对外交流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来说,人文外交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在外交主体上,强调非官方的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潜力。其二,在外交方式上,强调将外交渗透到文化、体育、旅游等与普通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其三,在外交理念上,强调世界各种文化的共生并存、对等交流、求同存异。其四,在外交目的上,强调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促使“和谐世界”的构建。
2009年7月20日,胡锦涛主席在出席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表明,在新的形势下,人文外交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是中国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外语人才肩负着开展人文外交的重要使命
外语人才是中国外交多层次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支撑,实实在在地担当着外交、外贸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直接构成对外交流的窗口,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现有的千余所普通高校中,除了体育、艺术类院校、部分中医院校外,其它院校均设有外语专业,共讲授53种外国语言,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涉外性大批人才。然而,目前国内的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与大力开展人文外交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知识结构单一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外语专业一直被定位于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被当做具有基础学科性质的专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则是“教授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等课程,直接导致了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单科教育模式。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缺少文化底蕴的单向度外语人才难以适应社会要求。”
(二)实践和创新能力缺乏
外语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开展人文外交的对大批外语人才的需求。
三、适应人文外交需要,加强外语院校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教育
人文外交的性质决定了发挥公民个人力量的重要性,因而积极培育广大民众的外交观念,促使其掌握国际和外交知识,积极关注和热情参与中国外交事业的建设,共同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也就成为中国外交的当务之急了。为中国日益发展的“大外交”、“总体外交”服务,成为摆在外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外交理论、外交实务等课程学习
周恩来总理的“大外交”思想(外交人员不但要有外交外语知识,还应有哲学、政治、法律、经济、中外历史、地理文化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认为,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员仅有外语知识远远不够,“一定要学习驻在国的语言,尊重驻在国的文化,向他们学习。”李岚清同志也曾经指出,“不能只靠外语,要加大内容,增加外交、外贸等方面的知识,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第一,加强外交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增加外语类院校公共必修课,增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内容;第二,开设交流学课程。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总结到,在几十年的外交工作中,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交流学是一门当前中国十分紧缺的学问。很多中国人不懂得交流,结果在对外交往中效果就大大地打了折扣。第三,加强对外礼仪等外交实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外交工作中的具体知识。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第四,各高校外语院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等通识教育课程的同时,可根据社会需求及个人兴趣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其知识面,培养其综合能力。
(二)加强外交实践教育
外交是一门交流性、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它应该紧密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如果缺少实用性,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培养学生具备外交外事工作所需的“五种基本素质”(政治、专业、语言、交流、信息技术)和“五种能力”(调研能力、办案能力、礼宾能力、谈判能力、创新能力),是摆在外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外交实践能力可从以下两个环节着手:
第一,增加课堂实验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外,还可尝试增设与外交一线工作相关的模拟课。还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对各种礼仪等方面知识进行专门介绍示范。第二,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各外语院校要创造条件多举办模拟联合国、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模拟外交谈判、模拟新闻发言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诸如国际会议的翻译服务工作、模拟联合国、以及一系列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应加强校外联系,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高素质外交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素质外交人才的培养就有如空中楼阁。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外交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政府依托的专门从事外交培养的教学科研机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很多外语院校的师资队伍自身外交外事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更缺乏外交实践经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包括加强他们与外交一线工作的交流。二是高校要为教师建立激励机制,提供到国外进修、学习的机会,挂职参加外交实践,借以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大教师海外研修的力度,优化知识结构,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师对外交流交际工作的能力。三是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外交外事工作背景的专业人员做专职或兼职教师,以加快外交外事人才培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杨洁篪:“奥运后的中国外交”,《学习时报》,2008年10月6日。
“2009两会杨洁篪记者招待会中英文实录”, http://wenku.baidu.com/view/67509d4bcf84b9d528ea7a4d.html
[2]新华网:“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http://www.gov.cn/ldhd/2009-07/20/content_1370171.htm
[3] 何其莘:外国语言文学:跨越文化的桥梁(2009),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与发展研究网:http://isbrt.ruc.edu.cn/rwlh/html/fzhbg/index.asp rootid=10_30&leaf_id=10_30_50&article_id=525
[4]李悦娥:“创建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8期,第92页。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
- [教育理论] 怎样让学生思维延续
- [教育理论] 论强化教学研究 落实教育
- [教育理论] 写作教学的本质是对话
- [教育理论] 培养创新能力 锻造新型人
- [教育理论] 和谐教育之我见
- [教育理论] 要重视对学生内心节奏感的
- [教育理论] 指导学生会读书
- [教育理论] 充分备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有
- [教育理论] 怎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